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要闻

中国八大城市公众社会信任水平回归“尚可信任”

发布日期:2014-10-22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 张渺 


       改革开放到现在,就是一个社会共享价值观“摧毁和重建的过程”

       如果用“全民瞩目的社会热点事件”,来折射社会价值观,王俊秀最后在报告中列出的,有郭美美炫富引发的“红十字会”信任危机、“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案引发的司法信任危机、“小悦悦事件”引发的“看到跌倒者要不要扶”讨论、以及近年来在重庆打黑时发生的“颠覆性巨变”。

       “这些热点事件背后,可以看到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形态和变化。从事件发生后,社会的态度和反应,可以清楚地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价值取向……虽然这些事件都是个案,但个案背后涌动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无疑不能理解为是特殊情境下的意外发生,这种标本式的事件所揭示的社会价值观念,比学术的测量和调查更为深刻和真实。”研究报告指出。

       王俊秀认为,目前的中国社会,是社会价值观念最为多元的时期,这也会是“使人迷茫的时期”。中国社会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了“太多大的变化”,社会共享价值观也在“不断被摧毁重建”,90年代改革开放到现在,恰好是一个最新的重建过程。

       他在报告中尖锐地指出,当大多数人在感慨和谴责社会出现“道德滑坡”的时候,“往往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拉开距离进行“审视和批判”。在他看来,所谓的道德滑坡,其实就反映在每个人“对于构成道德基础的日常信念的摒弃和不坚守”。人们用清楚的分界线,对自己和他人“采用了不同的价值标准”。
 
       “传统价值观崩塌之后,社会行为也会失序,坚守传统社会共享价值观,就是守卫道德底线。”王俊秀试着向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释,究竟该如何理解共享价值观和信任水平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并不是一个包含着另一个,只能说,共享价值观的重建,对信任水平回升有一定影响。其实,今年这份研究报告的重点,是社会共享价值观。”

       这位社科院研究员回想起了彭宇案,这起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民事诉讼案,一度引起巨大争议,引发了人们对城市人际信任现状危机的担忧。

       他分析说,21世纪以来,信息革命推动我们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信任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适用于熟人社会的“习俗型信任”,开始受到新的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契约型信任”的冲击。
 广告位

       今年出版的这本《社会心态蓝皮书》中,调查显示,“在市场化进程中,人们对于契约观念的认同程度在逐渐提高”,而契约观念“与人际信任和安全感存在显著相关”。

       社会学研究中所说的契约,是社会成员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之间,一切成文或不成文的约定,涵盖了法律、道德、风俗习惯。而前些年引发公众信任危机的,正是一种名为“人缘契约”的东西,那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道德期望。

       “如果社会共享价值观建立起来了,就比如,你坚信公平与正义,就算你偶尔遇到了诈骗,也不会怀疑社会,这就是说,你对社会的信任感建立起来了。”王俊秀说。

上一页123下一页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