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书画 > 名家访谈

笔下红鹤 梦里洋州 ——国画艺术家杨侠女士的朱鹮情结

发布日期:2017-06-13 | 来源:《云卜堂》南远景 
核心提示:杨侠1969年出生在陕西洋县。1981年洋县发现朱鹮后,保护朱鹮便成为洋县妇孺老幼的自觉行动。杨侠便是在这种宣传朱鹮、保护朱鹮的环境中长大的。她自幼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朱鹮。

画家杨侠近影


红鹤,亦称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以沼泽、溪流及稻田中的小鱼、蚯蚓等为食,曾分布于我国东部、东北部、南部以及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近代以来,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朱鹮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60年代后,人类已难觅其踪迹。


杨侠在创作大型工笔画《追忆红鹤


1978年,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为首的专家科考队,历时三年,调查了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行程5万多公里,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古称洋州)八里关公社姚家沟村的山林中发现了7只朱鹮,其中4只成鹮、3只幼鹮。至此,消失十多年的鸟类“东方宝石”重新回到了人类的视野。陕西省在洋县建立了朱鹮保护站,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13个朱鹮保护地。如今,濒临灭绝的朱鹮家族已从当初的7只发展为2000多只。朱鹮家族不仅没有从自然进化中消失,而且日益发展壮大,成为地球上与人类相处共生的物种伙伴。



杨侠朱鹮作品


朱鹮因其稀有、濒危成为人类重点保护的对象,又因其特有的羽色、优雅的舞姿,美丽、善良、多情且专一的性格而成为人类传情达意的对象。千百年来,人们以优美的诗歌散文赞美朱鹮。唐人张籍在《朱鹭诗》中写道:“翩翩起舞兮朱鹭,来泠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还有诗人写道:“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近年来,随着朱鹮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朱鹮在人们日常生活、对外交往中地位的凸现,画朱鹮也成为一些画家的重要选择。杨侠女士就是为数不多的以朱鹮为表现对象的国画艺术家之一。


杨侠朱鹮作品


杨侠1969年出生在陕西洋县。1981年洋县发现朱鹮后,保护朱鹮便成为洋县妇孺老幼的自觉行动。杨侠便是在这种宣传朱鹮、保护朱鹮的环境中长大的。她自幼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朱鹮。因为母亲过早去世,繁重的家务及学习担子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画朱鹮便成了她童年的一种奢望。成年后,她虽然离开家乡做过多年的报刊记者,但洋县和朱鹮情结始终是她内心深处的一道亮丽风景。


杨侠朱鹮作品

与中国著名画家刘文西在一起


2011年,她去外地出差。工作之余,与朋友谈字论画,内心深处的绘画激情无意中被调动了起来。在朋友的鼓励下,她买来纸笔和颜料,试着描绘仕女,一出手便画得有模有样。回到西安,她参加了一些名家组织的笔会,受到名家的熏陶和指点,几个月下来,她所画的《杨贵妃》等作品便在朋友圈小有名气。后来,她还画过工笔花鸟、工笔老虎、工笔钟馗和写意山水等题材。由于绘画成绩显著,她被吸收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担任了陕西省新闻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人民书画院副院长。


杨侠工笔画作品


2015年洋县菜花节,她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一望无际的汉中平原,成为金黄色菜花的海洋。花海尽头高高的树枝上,一对对野生朱鹮正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碧蓝的天空,不时有回归的朱鹮展翅飞过;田埂上,湿地里,成群的朱鹮迈着悠闲的步伐寻寻觅觅。这一刻,她的心被眼前这些美丽、善良、活泼可爱的天使紧紧地抓住,她感觉她与故乡的这群神鸟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画朱鹮!她做出关乎她后半生艺术方向的决定。


杨侠工笔画作品


从那以后,他搜集了无数关于朱鹮的资料,多次在故乡的田野上、山沟里、河渠旁观察朱鹮的形态及生活方式,在宣纸上、扇面上描绘出不同形态的朱鹮形象,然后送给身边的朋友纪念欣赏。朋友们得到她的这些珍贵的礼品,都对她突然之间的艺术成就刮目相看,许多人不敢相信之前印象中与绘画毫不相干的报刊记者,一夜之间华丽转身成为了“画家”,而且画得这么漂亮动人。于是,赞叹与鼓励便接踵而来,这又从另一方面给了她信心和力量。2016年,杨侠女士来到首都北京,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工笔花鸟画高研班苏百钧先生的学生。在苏百钧导师教学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她的绘画基本功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6月,她终于完成了对她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工笔画《追忆红鹤》。


《追忆红鹤》杨侠画


这幅浸润着杨侠女士多年心血和智慧的国画作品清新而高雅,凝重而大气。画面上的七只朱鹮,是科学家发现朱鹮家族之前世界上仅存的朱鹮物种的艺术写照。其中两对成鹮,三只雏鸟,她们静静地伫立在赖以生存的小溪边上,沉静,忧郁,其中一只微张着嘴巴,准备捡拾零零星星的食物;一只回眸顾盼,似在提防着随时可能遇到的侵袭;五只都低着头,似乎在忧虑环境的变化,思考着种群的未来。它们可是在地球上生活了6000多万年的物种,曾经那样的繁盛兴旺,以至于在日本,因为种群过于庞大危害庄稼遭到大规模捕杀。如今,赖以筑巢建屋的高大乔木被大规模砍伐,适合它觅取食物的水田被改造为旱地,安身立命、生存繁衍的环境被农药污染,遍布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种群如今只剩下区区的七只,“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画家以细腻的笔法,将七只朱鹮拟人化,揭示了这个种群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的忧虑与无奈,同时通过其觅食与回望的描绘,展示了它们不畏艰险、积极抗争的进取精神。三只雏鸟,代表了未来和希望,预示着种群美好的明天。画面采用白色作为主色调,仅在朱鹮头部点缀以红色,象征着一种高贵与圣洁,与朱鹮追求绝对绿色环保的环境、不与另类相往来的孤傲而沉静的性格相一致。画家虽然步入画坛不久,但其用笔已彰显老辣,线条流畅而舒展,轻松而随意,环境的烘托、水境的描绘、云雾的渲染都可圈可点。同时,画面还透视出西画用光的理念,使得朱鹮和它所在的溪边湿地好似处在夜幕白光之下,给人以追光关注之感,突出了描绘是主体,增强了画面的震撼力。


《追忆红鹤》(局部)杨侠画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当年徒步5万公里、踏遍青山发现朱鹮第一人、80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老先生和当年的科考队员、洋县朱鹮保护局原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路宝忠先生合作为杨侠作品题词:“七只朱鹮匿秦岭,再现仙姿举世惊,牧鹮二翁题一画,近代朱鹮出一宗,杨侠画笔描红鹤,追忆洋县方舟情。”原中华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著名词人蔡世平先生专门为杨侠女士作《浣溪沙.汉水飞鸾》词一首:“一曲山歌梦里甜,且持朱笔画朱鹮。家园从此向心圆。也绿也红秦岭色,宜浓宜淡女儿颜。人间由我放飞鸾。”我们希望蔡先生的词章成为激励杨侠女士前进的动力,同时期待两位科学家将合作题词书于杨侠画作之上,这将是朱鹮保护与朱鹮艺术的天作之合,必将成为朱鹮保护事业和朱鹮艺术发展史上一段传奇佳话。


画家杨侠写生痴迷画画

杨侠与发现朱鹮第一人刘荫增先生(中)、中央美院工笔花鸟画高研班班主任刘兴建先生(右)

杨侠与发现朱鹮第一人刘荫增先生(中)、原洋县朱鹮保护局副局长路宝忠先生(左)

刘荫增先生为杨侠《追忆红鹤》作品的创作提出指导性建议

杨侠与陕西省林业厅高级工程师、动物保护专家常秀云女士(左一)、朱鹮保护局丁海华局长(左二)、朱鹮保护局原副局长路宝忠先生(右一)

《追忆红鹤》(局部)杨侠画

追忆红鹤》(局部)杨侠画


李清照在《渔家傲》一词中写道:“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杨侠女士的朱鹮艺术事业正如她画中的朱鹮一样,凤栖苍梧,蓄势待发。未来,她的艺术将与朱鹮事业融为一体,在朱鹮保护与朱鹮艺术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作者:《云卜堂》南远景 原成都军区《战旗报社》社长)



书画  

征信114 办公室形象墙标识定稿 勋章继续赠送中 有需联系

让守信者名扬天下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诚信共建 …

陕西宏泰环保公司精彩亮相环博会

11月18日,在“2016第二届西安国际环保产业博 …

盛事丨2016·西安建筑装饰设计奖震撼来袭

2016年12月初,还有权威专业的评审委员会权威 …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