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三农

渭南合阳:苹果小镇的发展密码

发布日期:2022-12-12 | 来源:西部网 
核心提示:小小的苹果在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的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21年,合阳县苹果种植面积超22万亩,产值16亿元。如今,合阳县甘井镇苹果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小小的苹果在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的脱贫致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21年,合阳县苹果种植面积超22万亩,产值16亿元。如今,合阳县甘井镇苹果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红苹果走出黄土地:3代老农38年的坚守


吃一颗凛冽甘甜的红苹果,看一眼渭北高原的沟沟壑壑,不禁感慨万千,那多像老农们历经风吹日晒的脸庞。


在盛夏的8月,中午烈日炎炎。一场由甘井镇政府组织的“苹果会议”正在热烈进行。参加的有各村党支部书记、苹果专家、企业家,以及苹果培训农艺师二、三十人,面对着农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以及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镇政府正在部署一场“苹果会战”,确保果农丰产丰收。


北伍中村党支部书记雷虎成说:“现在果商已到门口,甘井嘎啦苹果一斤发价4.5元至4.6元,还抢不到手。”


由于连日太阳暴晒,没有降雨,空气湿度不够,苹果上色不够。雷虎成只求天降甘霖,使嘎啦苹果赶快上色,披上“红妆”,让村民们能卖出好价钱。随着嘎啦苹果的成熟,甘井苹果迎来了最好的季节。


目前,北伍中村苹果种植达到3500亩,在甘井镇是苹果产量最大的村。1968年出生的北伍中村现任党支部书记张晓宏,30年前就从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刘全智身上看到了发展苹果产业的先见之明 。当时,刘书记栽了十几亩黄元帅,姚家庄的张武生苹果也种得好,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能手。改革开放承包到户,张武生承包的二十几亩果园卖了7万元至8万元,成了村上的万元户。干部带头,村上一些跟武生关系好的,率先种起了苹果园,90年代就开始卖钱,主要销往北京刘家窑冷库。当时20来岁的张晓宏骑上自行车去县城客商下榻的秦合招待所,把客商带到村上,收一车苹果代办费400元,自己当时都偷着乐。后来,湖南、广州、长沙的客商也来到村里,自己也从经营到代销,一直没停止过苹果经营销售。后来,老支书把支部书记这个重担交到了自己手上,自己倍感责任重大。


像张晓宏这样跟着苹果的命运而兴衰起伏的,还有朝阳村老支书郝安科的儿子郝继龙等新一代果农,他们从父辈手里接过了苹果园,也接过了带领乡亲们致富的接力棒。作为全镇果业专干的郝继龙更重视苹果的生态种植,目前,以丁家庄为中心,聚集全镇科技力量的中草药防虫制剂正在研发。

甘井优质无公害苹果,源自一代代老农对苹果持之以恒的坚守。他们是果农,更是老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一片苹果园,像照顾孩子一样,春天松土灌溉,夏天摘花蔬果,人工除草,生态种植。守着初心,用心种植,保持农民的本心,正是源自内心善良纯正的坚守,使黄土高原孕育出的甘井苹果有了独特的气质。


目前,甘井镇政府注册的“初心”“用心”“本心”3种系列“中国心”苹果已成为甘井苹果的代名词。由于品质优良,口感凛冽甜香,光泽诱人,每到采摘季节,全国各地客商从7月至8月份就陆续到来,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把黄土高原脆甜多汁,鲜嫩可口的甘井苹果带到全国各地。



科技赋能:使新农人挑上致富 “金扁担”


“苹果的种植、管理、采摘,已从过去的手工变成了机械化,智慧化。”站在誉秦苹果产业园,武双奇正在介绍他的智慧果园,这里的果树间距由3米缩至1.5米,4米的宽阔行距更利于大型机械的进出。自动化的滴灌和施肥装置使前期管理几乎用不上人工。


甘井苹果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科技的助推。近年来,当地因地制宜推广苹果矮砧栽培等种植管理技术和模式,通过新技术改造,让老果园结出“新果子”。


科技的力量来源于科技的普及,甘井作为西农大旱作农业的一个培训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农艺站干部、当地土专家常年工作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从果树的大改形到高接换头推广新优品种, 正是这些甘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和基层中坚力量在黄土地上实现着他们人生的价值,让农业科技在泥土里生根,让科技在田野里绽放力量。


1959年出生的原甘井农广校校长党利民,1987年调到甘井。他清楚地记得,科技部门农技站和农技校合署办公,一个地方,两个牌子,依托甘井旱作农业培训,每年镇政府拨专用经费2万元,请西农大教授定期来镇上给果农培训,镇上办了一个果树3年长训班,各村指定人,3年不换人,群众争先报名去农广校学习。


“早在20世纪90年代,甘井的苹果就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地区。”1953年出生的原甘井镇党委副书记、文化站站长张天佑还记得,80、90年代甘井农技校和文化站办苹果科技培训班的情景。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大大提高了苹果栽培技术和品质,一大批苹果示范户应运而生。万年村的乔钦发培育的红苹果远近闻名,成为当时渭北的示范点,当时的现场会就在他的果园里开。种苹果致富后,乔钦发供3个儿女上了大学,在城里买上了新房,开上了小车,如今68岁的他也学会了开车。


线上销售也成为拓宽苹果销售渠道、助力果农增收的方式。“近年来,我们抢抓网络销售机遇,采取订单式、定向式销售,每年线上交易额高达700多万元,发往全国的快递超7万件。”甘井镇党委书记屈明军说。


“随着近几年冰雹灾害、冻灾等自然灾害的增加,镇政府联合县上在甘井增加了3个防雹点,安装了3门炮筒;同时2016年至2017年甘井镇搭建了3500亩防雹网,大大提高了苹果防雹能力。”家住朝阳村的甘井镇果业专干郝继龙说。


“大数据,无人机,防雹网,线上销售”等“新农具”给农民带来了生活质量的巨大提升,如今的甘井村庄几乎家家有小车,在城里也买起了单元。来了客人,干完农活,小车一开,去城里吃饭,已成为“新农人”的时尚。


科技赋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肩挑致富的“金扁担”,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苹果王”的新事情:延长苹果产业链一业带来百业兴


政府的支持,科技的力量给甘井带来的不仅是苹果产业的发展,更是观念的更新。“循环经济、冷链物流”这些新名词从58岁的农民梁登昌口中说出,还真让人惊奇。


梁登昌是甘井镇麻阳村现任党支部书记。这位一脸黝黑的梁书记微信名为“苹果王”,他强调自己回村当书记,带领乡亲一块致富,虽然还是种苹果,但心里滋味不一样,他是在干一份有益于子孙后代的事业。


“麻阳村立足苹果优质产区2000多亩苹果示范园,围绕循环经济,运用生物工程技术,依托苏陕合作项目,整合生态资源,优化生态环境,建立2个产业链,走出一条‘优质苹果种植+苹果储藏+北京鸭繁育+副产物循环利用’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梁登昌说。


麻阳村有8个村民小组,共有果园2300亩,村上把每年修剪苹果树的废弃枝条废物利用,大的枝条用于菌菇生产,小的枝条粉碎成末,和鸭粪牛粪及废弃的果树枝条、菌棒等发酵制造成有机农家肥,再回归大田,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苹果品质,形成一个良性的闭合循环经济。在这一闭合循环过程中,村党支部通过项目引进、示范引领、技术培训、提供原料、吸纳用工、入股分红等途径和方法,把村里的贫困户以及村民“镶嵌”在2个产业链上。


走进麻阳村香菇培育大棚,大棚里的菌棒正在出菇,由于天气炎热,棚内温度高达50度,进入香菇大棚就像蒸桑拿一样。梁登昌介绍说,香菇产业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30万元的纯收入,主要销往附近各大超市,货物供不应求。今年已经收了4茬。现在是出菇淡季,货物7.5元发货,还抢不到手。


麻阳村的另一条产业链是养鸭业的延伸,这些鸭子与制作好的鸭饼配套销往北京全聚德,村里与北京全聚德烤鸭签订了供应烤鸭与鸭饼的协议,使合阳鸭子“飞”进了北京城,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90万元。


为了实现环保养殖,村里和合作社联合建起了北京鸭粪处理厂,处理厂对鸭粪的附生物进行黑水虻养殖,村民们又叫它能量虫,经过养殖过滤、阴干成为高蛋白肥料,一吨能卖2600元,能量虫是养鸡养鸭以及水产养殖的优质蛋白。


北京鸭的养殖是甘井镇政府联合合作社主要用于甘井镇9个贫困村1000户贫困户的集体经济,麻阳村是甘井镇北京鸭养殖的一期、二期工程,由麻阳村80户贫困户集体养殖,抱团取暖。目前,麻阳村的80户贫困户234人已通过北京鸭养殖实现脱贫。


一个在北京鸭养殖棚里看到,5000多只鸭子正在养鸭人老段的引领下,集体进食喝水。老段俨然一副“鸭司令”的模样,随着老段口中的“嘘”声,鸭子们在快速集合,倒在地上的鸭子掉队了,老段细心地翻过来,让它归队。


据梁登昌介绍,村里配合北京鸭养殖建立的村集体经济鸭饼厂,能解决村里50名妇女的就业,按照协议,一只鸭子配套2沓鸭饼,供应北京全聚德公司。


另外,村上建立的冷库每年存放苹果可达30万斤,把优质苹果经过冷藏保鲜后,通过冷链物流源源不断地供给消费者,冷库给果商存放苹果一斤0.25元,而村民一斤只需0.2元钱,实现了产业分红,群众受益。


麻阳村宽敞的街道上,两车道柏油马路,太阳能路灯,道路两旁垂柳依依,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分,新农村建设不只是盖了几座房子,修了几条马路,而是实实在在有产业支撑。我国基层实践中新农村是个什么样子?黄土高原深处的合阳县甘井镇就给出了一个可复制可借鉴的答案。(党毅峰 赵玉亚)


西博会第二段今日开放 农博会上尝“不吐籽”的石榴

第十五届西博会第一阶段展示结束后,经过连 …

中国34个省市最出名的一道菜

1、北京代表菜: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被誉为“ …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