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专题

宝鸡凤翔白家凹:一个村八支文艺队

发布日期:2014-11-18 | 来源:中国文明网 



我们村里的文化事儿·之一


    美好乡村建设中,文化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当下,文艺下乡、文化志愿者得文化惠民活动为农村群众送去各种精神食粮,这些文化活动与乡野文化相互融合,更加彰显农村精神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氛围的浓重。除了艺术的熏染,民生文化建设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诸如乡村文化墙、文化大院、文化礼堂和农家书屋等项目,保障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载体、有思想、有舞台,让村民们人人都能享用文化惠民的盛宴。中国文明网联合全国174家联盟网站,推出大型系列报道《俺们村里的文化事儿》,给您讲讲来自田间地头、秋藏农歇时,发生在新农村的文化事儿。今天推出第一期《宝鸡凤翔白家凹:一个村八支文艺队》。


 



    现代戏《梁秋燕》是西府曲子的代表剧目之一,讲述了农村青年男女反对封建买卖婚姻,为争取婚姻自由而斗争故事,在陕西流传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 2013年年初,宝鸡凤翔县南指挥镇白家凹村的十多位村民,在村主任王来羊和本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府曲子项目传承人”赵权的带领下,排了个全本的《梁秋燕》,在十里八乡演出后,轰动全县。“一个村子排全本的《梁秋燕》,这在很多人听来有些不可思议,十几个角色要一个不少,服装、道具、音响得样样俱全。”面对本村《梁秋燕》得到的盛赞,王来羊坦言,这只是村里人热爱文化的一个缩影,其实,在这里,还上演着很多与文化有关的小故事。



《梁秋燕》剧照


    台子搭起来:老戏楼翻新做舞台 


    王来羊是个老戏迷,会听,更爱唱。村里有一座老戏楼,长时间被“冷落”,王来羊想把这戏楼翻新一下用起来。“戏楼红火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唱样板戏的时候。后来家家有电视、电脑,戏楼就没人去了,本以为老戏楼迟早要被拆,但我发现,近几年,村民们都说窝在家里看电视没意思,想一起找个地方乐一乐,感受一下大众联欢的乐呵劲。村民有了新追求,老戏楼不就是最好的台子和场地吗?”王来羊开始打起老戏楼的“主意”。 


    原本打算村民集资修戏楼的提议,被村党支部书记刘录怀拒绝了。王来羊说,这几年,村里很多人都到城里搞建筑去了,很多人挣了钱,书记带头和村里几户比较富裕的村民共同集资40多万元,把村里的断头路修了,路灯装上了,广场硬化了,老戏楼也被翻新了,能乐呵的地方终于有了。 


    有了场地,人是现成的。“和其他村子不一样,白家凹是个大村,有 926户, 4300多人。村里的戏曲氛围一直比较浓厚,秦腔自乐班和西府曲子自乐班成立好多年了,不管村里有啥事,不唱一台戏是说不过去的,村里的锣鼓家什都不缺。”赵权曾经是南指挥镇的文化专干,说起自己村的文化底蕴,相当自豪。 


    戏台子有了,唱戏的人有了,白家凹广场上的欢笑声就没停过。“别的不说,光我们这个娱乐广场,每月的电费就得六七百块钱。可以说,这里广场舞不停、秦腔声不断、曲子调不歇。大家心里痛快,就想把好生活扭出来、吼出来、唱出来。”王来羊说。 



白家凹村的文艺演出    

 

    活动搞起来:一个村八支文艺队 


    白家凹村搞文化活动,少不了赵权。 


    今年 72岁的赵权出身于曲艺世家,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西府曲子的每一个调子都烂熟于心。作为白家凹村西府曲子演艺班的第四代传人,他对西府曲子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早在 1988年,省上对各县、镇的文化站干部进行考核,举办了一次文艺比赛,当时担任南指挥镇文化专干的赵权主动报名参加。“为了给我们镇争光,我专门创作了三弦弹唱《赌博把人害扎咧》,用西府曲子反映当时的文明主题,一下子轰动了,获得了独唱类一等奖。” 


    赵权对文化活动的模仿到自主创新,就从这次获奖开始。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支持凤翔县创建全国卫生县城的《赞创卫》、感恩党的好政策的《民生工程惠万家》,也有展示美好新生活的《四个老婆夸凤翔》《台胞回故乡》等。赵权说,西府曲子虽是老艺术,但也在与时俱进,用这些古调填上新词,深受当地农民的喜爱和欢迎,成为白家凹曲子演艺班的“经典曲目”。最近,由赵权作曲的西府曲子表演唱《安全警钟应长鸣》在该县晚会上大放异彩,赢得了好评。 


    赵权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唱曲子没意思。西府曲子的调子有 130多种,有几种调子已经失传了。之所以不停创作反映如今生活的曲子,就是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家乡曲调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大家爱上这种节奏了,以后就不怕没人唱,也不怕调子失传了。” 


    在赵权等文艺热心人的带动下,白家凹的西府曲子自乐班成立了,秦腔戏曲自乐班成立了,广场舞舞蹈队成立了,西北锣鼓表演队成立了……目前,村里的各种文艺表演队已达到 8支。



文艺生活已融入到白家凹村的生活里 


    文化热起来:一本戏唱出好开端 


    乡村文化的发展,不能简单地靠建一个图书馆、搞一个篮球场、办一场秦腔赛这些零碎的东西。建设一个文化强村,带头的文化人能力要强,文化活动基础建设要强,更要让整个村子的文化氛围强,这样才是文化强村的发展之路

。 
    谈到今后村子的文化建设,王来羊和赵权的情绪,从说戏曲时的激扬,转成了思考文化发展的深沉。对于未来之路,王来羊和赵权的探索可谓大胆。“我们曾去过学校,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将一部分音乐课改成了西府曲子,希望通过赵权老师的教授,让小孩子们从小都能听懂、学会、爱上西府曲子。”想法很好,可惜现实并不如自己想的那般美好,“赵权老师去教了几个月,问题出来了——由于西府曲子的调子比较难掌握,导致曲子比起流行歌曲来,学会的难度太大。此外,流行歌曲的传播范围广、手段多,无论光碟、网络、手机等,都可以轻松地找到某首歌曲,但是西府曲子只能靠艺人们口口相传,时间、场地、效果限制了曲子的发展。” 


    发展的难处,赵权早在十几年前就感觉到了。“以前县上一共办过三次曲子大赛,最早的一次是 1988年,那时候全县有 20多个班子参加,到2005年的时候,只有 16个班子参加比赛了,到了 2008年,数字下降到了14个。” 


    拍全本戏,是王来羊想到的另一个办法。“全本戏从演员人数、服装道具、伴奏乐器等方面来说,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我们排成了,有影响、有荣誉了,就会有更多的村民自愿参加到这项活动中来。”回想起年初排演《梁秋燕》的场景,王来羊感慨不已。“下班、农闲时,大家都想歇一歇,不好意思去叫人,我就‘厚着脸皮’不停打电话,直到参与演出的村民到齐,那个月,我的电话费涨了几百块钱。” 


 广告位
    在大家伙儿的努力下,白家凹村的全本《梁秋燕》成了,也唱红了。村里演,人爆满;县里演,人气旺;市里演,人满座,这让王来羊看到了希望。“现在人们生活好了,还是想看看本土的东西,而且我们农民离不开这些沉淀了许久的老腔老调。有了好效果,以后排其他的戏大家才有激情,村民愿意去排戏,村里的文化氛围就会更浓。”(宝鸡文明网 李波 石宝军)







(责任编辑:孙涛)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