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专题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新模式

发布日期:2018-07-23 | 来源:新西部在线 中国 
核心提示:一份情怀,始于五年前的一份初心,连起了现代学院和位于太白山下一个名叫红祥村的地方,7月12日至20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红祥村顺利开展,来自该校的13名大学生走基层、进农户、访贫苦、做调研,并陪伴当地的留守儿童一起过暑假。

五年守护一份初心  大学生的“支心”之旅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索新模式



 

“要问我为什么参加‘三下乡’?这可能不仅仅是为了锻炼或者实践,我觉得首先应该是一份情怀吧!”来自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016级摄影专业的王同馨这样回答。


一份情怀,始于五年前的一份初心,连起了现代学院和位于太白山下一个名叫红祥村的地方,712日至20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红祥村顺利开展,来自该校的13名大学生走基层、进农户、访贫苦、做调研,并陪伴当地的留守儿童一起过暑假。


      艰苦生活氤氲初心、激发热心


红祥村位于宝鸡市眉县横渠镇,村里因有一支孔子后裔聚居于当地孔家塬而远近闻名,一直重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现代学院与这里的村民素有往来,早在2014年便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年都会组织一批大学生来这里支教调研,与当地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第一年来的时候,这些大学生在村委会旁的闲置教室里打地铺,城里来的娃们细皮嫩肉,几天下来被蚊虫咬的浑身难受,但是第二天起来照样给村里的娃们上课辅导,几年来雷打不动,很了不起!”村里的一位孔姓老人回忆起来连连称道。


来自山东的马煜贤承担了本次活动的数学课辅导,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他刚来的第一晚就被蜜蜂蛰了,但“马老师”的数学课第二天却仍然正常开课,在村委会旁的一棵老树下面,几个同年级的孩子围坐在石桌前,马老师用挂在树干上的小黑板给他们上课,一边做游戏一边讲题,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他迅速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支教扶智  “支心”扶志


“帮扶帮扶,既要帮也要扶,我们帮的是眼前的事儿,但扶的是长远的事儿,同学们心里有了这样的共识,心就凝聚起来了,结合教育扶贫的大背景,我们一边扶智,一边也要扶志。”此次实践活动带队指导老师卜杨城介绍,“这是我们创新实践模式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要把扶贫和‘三下乡’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大学生用实际行动扎实有效地投入到这样的锻炼中去!”今年的支教团队在以往常规支教帮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学院办学特色,在给当地中小学生进行文化基础课巩固强化的同时,还组织学校艺术传媒类专业的大学生,面向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开展音乐、美术、主持与朗诵、国学等文化艺术素养提升课程,以及心理健康、卫生健康、安全常识等生活常识普及课程,进一步丰富基层特别是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实“教育扶贫”环节中的“扶智”内涵。




“要尽我们的能力,把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这里的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语文数学这些课,对于外面的世界,他们更愿意了解一些之前没怎么见过的东西。”来自现代学院2017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周一帆如是说,他在此次活动中承担了各个年级学生的历史课,给孩子们讲中华上下五千年,让本来就喜欢历史的他充满动力。和他一起来的侯秀丽主要带低年级的学生,除了正常上课以外,她还会陪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做心理辅导,学摄影专业的小侯还用自己的单反相机给孩子们拍下了属于自己的笑脸,与侯秀丽同专业的郝文鹏、曹曦也不时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的点滴,在给孩子们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他们逐渐明白了“支心”亦“知心”的更深层次意义。




此次活动的另一位带队老师郭伟介绍,围绕当地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成长方面遇到的问题,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走访调研,与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为家庭教育建言献策等多种渠道,帮助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建立理想信心,落实“教育扶贫”的“扶志”,这也是今年的这支队伍“支心”的主要目的。


红祥村孔家塬村民、孔子第七十九代后裔孔垂云是一位退休教师,十四岁的孙子贪玩厌学,“全家人的希望都在他身上,可就是谁说都听不进去!今年来的几位‘老师’跟他认真的谈了几次,又来家里做家访,虽然不知道给娃说了啥,但他现在开始拿书本了,昨晚给我和他奶捶背还跟我们谝了谝自己心里的想法。”孔老师对此十分感慨,这也让2017级数媒专业负责辅导小孔同学的崔冬雪深刻地体悟到了此次“支心”之旅的意义。


融入小地方  青春大学习


7月19日晚,西北大学现代学院2018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汇演暨校地联欢晚会顺利举行,村中心简陋的广场上挂起6盏照明灯、搬来一台老音响,就成了这场晚会的舞台。来自现代学院2017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祝佳玮和李雨澄分别教孩子们排练了朗诵《少年中国说》和舞蹈《青春修炼手册》,2016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张安琪则带着幼儿班的孩子们一起背诵了经典诗词,2017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侯旺博则和同行的几位小伙伴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个群口相声,青涩的演技和稚嫩的声音并不影响这场晚会的质量,村民们自发围观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让校地之间历经五年所积淀的情谊在这个夜晚更为其乐融融。




小地方孕育大学问,在纪实文学《梁家河》的鼓舞下,师生们在每天的午饭后还有组织地读《梁家河》、学“梁家河”精神,用“梁家河”精神武装思想,利用午休时间先后参观眉县家风博物馆、李达将军纪念馆、横渠村史馆等教育学习基地,瞻仰关学大儒张载故里,拜访孔家塬孔子后裔,在眉县这片红色热土、文化厚土上开展了广泛而生动的学习活动,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参加此次活动的摄影专业学生王同馨、侯秀丽、宋旭辉、徐冲等人,还利用此行开展小范围采风活动,组织拍摄了当地生产生活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照片组图和视频短片,经过后期整理,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当地风土人情,助力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这也是他们送给热情淳朴的红祥村的一份“礼物”。


      五年之期  后会有期


五年守护一份初心,从心出发、倾心奉献、用心去做、用爱归心——“三下乡”,本就是一件走心的事情。这支队伍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来红祥村的第五批大学生志愿者,挂在红祥村的“实践基地”牌子,是横渠镇和红祥村干部群众对每一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认可和支持,“一个大学生实践基地的牌子挂起来容易,但要守好这个牌子,需要人家的认可,不让群众甩脸子、不给自己砸牌子,更加不易!”卜杨城感慨地说道,“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坚持这么久,五年五批人,将来还会有,会更多也会更好、更走心,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青峰叠翠年复年,碧水有情水长流。专业知识学以致用,青春热情融汇爱心,用实际行动探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新模式,是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师生共同的追求。同学们纷纷表示,虽然吃了不少苦,但是能够把自己的学识、见识、思想、方法以及陪伴,给当地的孩子们带去正能量的体验,让他们热爱学习,树立理想,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是这次“支心”之旅最大的价值。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大学生志愿者所付出的爱心和奉献的力量也终会开花结果,助力梦想、支心扶志,是他们对这些孩子的默契约定,也是所有人参加这个活动的初心。


(通讯员  卜杨城  郭伟)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