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文娱

捍卫汉字的尊严需要我们的自尊与自重

发布日期:2014-10-16 | 来源:兰州日报  作者: 徐晓兵 


    近日,《兰州日报》记者在街头随机进行了一次现场调查。记者挑选了6个在中学阶段就能熟练运用的词组,它们分别是“酱油”、“萎靡”、“情愫”、“尴尬”、“懒惰”、“潺潺”,然后让30名年龄在20岁至35岁、高中以上学历的年轻人独立默写这些字词。调查结果确实让人很尴尬,在30名调查者中,没有一人完全写对,能写对一半以上的只有8人,有4人正确率为零。(相关报道见10月14日《兰州日报》7版)


    应当承认,提笔忘字是当下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笔者作为吃码字饭的一员,时常会陷入此种尴尬。记得几年前笔者接听一个电话,需要记录姓名和电话号码,随手抓起一支笔来,写下的几个“字”居然是拼音字母,自己都不仅哑然。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成为社会必需品,的确给各种古老的语言书写带来极大的冲击。而汉字因其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迥异于任何拼音文字,数字化的输入方式对汉字手写带来的冲击尤为严重。在各种汉字输入法中,“五笔输入法”依照字形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多少还能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人为的拆分字体结构与汉字固有的书写结构基本没有关联,因此使用“五笔”的人在写字时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习惯使用各类“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更何况现在的拼音输入法的联想功能非常强大,以至于很多拼音都不需要记得很精确。


    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数字化输入技术的诱惑下,人们早已由习惯成自然,由自然到依赖,手写的技能不断退化,及至万不得已要用手写时,才发现自己成为了只认字不会写字的“半文盲”,并且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把提笔忘字归结为大家过分依赖输入法是有很大偏颇的,与其说是依赖输入法,不如说是依赖互联网。在这个时代,离开互联网和各种数字产品、技术,完全可以说是寸步难行。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就如曾经先进了数千年的算盘,在计算机的冲击下也只能沦为儿童益智的工具,不会再承担计算的功能了。


    当然,面对由提笔忘字引发的“汉字危机”,我们还是要具有足够的警惕,因为“汉字危机”背后的实质是我们母语能力的弱化和异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稀释与淡忘。汉字以及汉字书写不仅仅是文字表意符号和语言交流工具,汉字中还蕴藏着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与艺术的积累,书写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极具生命力的方式,也是加强对传统文化审美能力的有效工具。好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在这方面并没有与时俱进,仍然当仁不让的承担着汉字及其书写技能的培养,我们的学

 广告位

生时代仍然保存着完整的汉字书写能力。现在,“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这样的严肃教育节目仍然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共鸣,既说明了全社会对“汉字危机”的焦虑,更证明了汉字具有不能替代的强大生命力。反倒是我们这些对输入法已经有了依赖症的成年人,应该更加自觉的锻炼、恢复和提升我们对自己文字和母语的认知与自豪感。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无论技术怎样进步,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内涵,毫无疑问仍然需要光大传承。作为后来者自然不能“数典”而“忘祖”,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是我们不能推卸的天然使命,在信息化大潮的冲击下,我们更应自觉捍卫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