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要闻

国家公祭鼎:含多种南京元素

发布日期:2014-12-13 | 来源: 新京报网    记者   张婷 


国家公祭鼎。图片来源网络

国家公祭鼎。图片来源网络


      新京报快讯 12月13日上午10时,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以及13岁的大屠杀遇难者后代阮泽宇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随着幕布降下,一尊高1650mm、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呈现眼前。


      以“楚大鼎”为原型等比例放大


      “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在安徽寿县出土的东周时期用来祭祀的礼器、最大的圆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


      “国家公祭鼎”高1650mm,鼎上外口径1266mm,内口径1156mm,鼎耳高498mm,鼎足高915mm,底座为高450mm,长宽各2000mm的黑金沙石,铭刻有“国家公祭鼎”五个篆体鎏金大字。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举行首次国家公祭。


      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率领的团队参与了“国家公祭鼎”的器型、鼎身和底座纹饰设计,邬烈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说,“国家公祭鼎”的放大比例考虑到了纪念仪式现场的环境,还需做到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


      鼎身纹饰加入多种南京元素


      “国家公祭鼎”鼎颈部纹饰为传统雷纹,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纹,足下端为象腿足形,两足在前,一足在后,圆睛张目,粗犷有力,象征中华民族在历史记忆中觉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鼎身和底座纹饰集合了南京的市花梅花,以及象征和平与重生的橄榄枝,云纹,古城墙纹等多种元素。”邬烈炎介绍说,南京艺术学院共组织了十余名设计学院教师,组成“国家公祭鼎”设计小组,历时三个多月,才最终确定了“国家公祭鼎”鼎身和底座的纹饰。


      “国家公祭鼎”的底座,由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技术科学系主任张宏率领的团队设计制作。铜质底座铸有南京标志建筑城墙图案,象征首次国家公祭在古城南京举办。


      “国家公祭鼎”由中国金陵古艺术研究所采取传统青铜铸造工艺制作。“从7月份接到铸造任务到参与设计方案修改再到最终浇铸成功,前前后后有近半年的时间。”金陵古艺术研究所所长王丰陵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说,鼎上的纹饰、文字都由手工雕刻完成。国家公祭鼎设计方案定稿后,金陵古艺术研究所又用了一周的时间来铸造,于11月27日最终完了公祭鼎的浇铸和铸造工作。


      160字铭文记述历史、警示未来


      据了解,“国家公祭鼎”正面铸有160字的铭文,魏碑简体字,邬烈炎介绍这一方面是青铜鼎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考虑到魏碑简体字较容易辨认。铭文由中宣部、江苏省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古文研究专家撰写,经中央办公厅修改,报中央领导审定。铭文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强烈谴责之情,对遇难同胞表示痛悼、祭奠之意。记述了南京大屠杀激发全民抗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胜利的历程,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考虑到祭器是古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铭文采用“骈文”体来写,讲究对仗押韵,立意内涵深刻、行文气势磅礴,与国家公祭鼎浑然一体,体现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增强了公祭的感染力、震撼力、历史传导力。

 广告位

      鼎后侧左右两边铸有记事,共287个汉字,楷体简体字。详细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仁风远播,大化周行。洎及近代,积弱积贫。九原板荡,百载陆沉。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同胞何辜,国难正殷。哀兵奋起,金戈鼍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乙酉既捷,家国维新。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