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书画 > 书画资讯

孙过庭《书谱》理论浅析

发布日期:2019-04-11 | 来源:新西部在线 中国 
核心提示:[摘要]孙过庭的《书谱》理论是唐代书法美学理论的一座高峰,是中国书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书谱》理论中关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与分析,见解精辟,影响深远。研究《书谱》理论,对我们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书法实践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完善书法艺术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孙过庭《书谱》理论书法《书谱》,孙过庭撰文

[摘 要]孙过庭的《书谱》理论是唐代书法美学理论的一座高峰, 是中国书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书谱》理论中关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与分析,见解精辟,影响深远。研究《书谱》理论,对我们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书法实践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完善书法艺术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孙过庭 《书谱》理论 书法


《书谱》,孙过庭撰文并书。孙过庭,名虔礼,生卒年月不详,吴郡人,是我国唐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留世之作以《书谱》最为著名, 就书法墨迹而言,它是唐代今草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的样貌。就书法理论来讲,它是一部极其系统的书法论著。

《书谱》理论,文思缜密、言简意赅、内容宏富、行文清晰、立论精粹,见解精辟。《书谱》理论涉及书法的历史、理论、评论等方面,文中关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等诸多问题的阐述与分析,见解独到,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书法的源流与本质

《书谱》从书法源流讲起,开篇云“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并进一步指出,自己对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继承发展。文中抑献扬羲,对王羲之即认为“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博涉多优”,称自己是“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孙过庭指出书法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漓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

关于书法的本质,孙过庭认为书法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文字,而是既要注重实用又要具有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书法的特征在于通过汉字固有的结构、点画和用笔的变化,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艺术的本质在于“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另一方面,孙氏认为书法不同于其它艺术,它是以线条为语言的艺术,这些线条,不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是抽万象之象的“意象”,书法就是以抽象的“意象”来表现书法家的个性特征美。

二、书法的书体与特征

《书谱》论述了真草二体的用途,特点及其辨证关系,指出“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各种书体的用途,特点不同,但各书体之间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关系,必须上下淹通,左右逢源,“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 不同书体的风格既有其独立性,又具有兼融性,“伯英不真,而点画狼籍;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 将真书的点画密布与草书的笔势奔放互相兼融,方可达到变通自由之境。

三、书法的学习与创作

《书谱》于书法的学习与创作方面分析最为精秒,也最详细。在学书动机方面,孙过庭说:历史上那些取得相当成就的人,他们“籍甚不渝,人亡业显”,而企图凭借书艺投机钻营,沽名钓誉者,则“凭附增价,身谢道衰”。但对于真有成就的人,历史将不会埋没的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则“无俟抑扬,自标先后”,无须凭借别人去抑扬,书迹本身就是优劣的尺度。关于书法学习的态度,孙过庭言:“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余;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关于书法的学习方法方面:孙过庭认为学习书法要“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察拟之道”深刻地阐述了书法学习的过程中,“眼”与“手”这组矛盾的辩证关系。关于笔法方面,《书谱》归纳出四种基本笔法,即:执、使、用、转。“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用,谓点画相背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 《书谱》将笔法于书法理论中予以阐述,目的是“举前贤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披卷可明,下笔无滞”,是要“会古通今”。在论述学书阶段方面,孙过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纵观书法史,古代大家学书无不是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以至达到“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界的。在书法学习的“专”与“博”的关系方面,孙过庭说: “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至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钟繇、张芝之所以能专精一体,以至绝伦,主要是他们能兼擅的缘故。只有“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兼擅草书,其“专”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倘若 “不能兼擅者”,则有所不逮。其意思是,成就功业的是深度,而达到深度的则是广度,离开了广度,则“非专精也”。

《书谱》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书法创作的实践过程,揭示了书法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认为书法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活动。孙过庭云“然君子立身,勿修其本”。认为只有“贤达”者,方可“兼善”书法艺术。关于书法艺术创作的具体实践过程,孙过庭提出“五乖五合”的书法创作的主客观条件理论,文中指出“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五项指的是书法学习者的精神状态,情感状态和创作欲望,属主观因素。第三和第四项是指创作时的工具材料、气候条件,属客观因素。如果创作时“五合交臻”,则“神融笔畅”,如若“五乖同萃”则“思遏手蒙”。“五乖五合”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而出的,是言前人所未言,为后世书法学习者关于书法创作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书谱》开篇就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习旧与创新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孙过庭不仅主张继承传统,而且身体力行。《书谱》云:“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孙过庭的《书谱》墨迹深得“二王”笔法奥妙,是“二王”书风的继承和发展。 《书谱》非常重视继承书法的优良传统,同时又非常重视书法传统的创新。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古“质”今“妍”,沿旧推新,这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孙过庭指出“今不逮古”,厚“质”薄“妍”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讽刺那些,厚“古”薄“今”的人是“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明确指出书法创新要“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提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标准,启发与鼓励后学者法古不泥古,勇于创新,不要为法度所束缚。

五、书法的风格与赏评

关于书法的风格,孙过庭主要论述了时代风格、书家风格,以及书体风格三个方面。《书谱》指出: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古质今妍”,“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书体不同,风格不同:“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书家性格修养不同,风格也不相同,书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孙过庭提倡书法风格上的独创,“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不应该独尊一格,立门户之见。

关于书法艺术,赏评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书谱》虽不是专论赏评之书,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孙过庭反对厚“古”薄“今”的“今不逮古”谬论。指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孙过庭主张书法赏评者,也应当从事书法创作。孙过庭说:“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意思是说书法赏评者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长期的创作实践,才能体味出书法中的奥妙。关于书法赏评的艺术标准,孙过庭指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要求书法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同时又应具备相应的时代特征。这样以来,书坛上自会百花争艳,千卉呈芳。

孙过庭的《书谱》理论,是唐代书法美学理论的一座高峰, 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研究《书谱》理论,对我们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书法实践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和完善书法艺术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现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3]马国权.书谱译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杨普义,1958年2月生于甘肃庆阳,文化学者,无党派,毕业于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画收藏鉴赏家、书法理论家。曾服务中石油某企业,担任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政工师。

现任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新西部在线特约书画评论家、中国书画家协会高级典评师、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兼外联部长、中华百家姓书画协会高级典评师(香港)。

杨普义和千千万万业余书法爱好者一样,自幼被动练习书法而爱好书法,逐渐进入书法理论创作;作品由孤芳自赏到走向社会;由研究历代名家书论作品到直抒胸臆的创作。几十年来,研究、释解历代书法理论名著180余篇(其中,秦汉名家书论七篇、魏晋十二篇、南北朝十六篇、隋唐五代三十三篇、宋代十六篇、元代七篇、明代二十三篇、清代三十四篇以及近代的三十四篇)。

杨普义提倡: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人以书为传,书以人为传。回归到古典,回归到自然"。

一、总结出了不同朝代的书法成就:

1、汉代书法理论

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了纯粹以书法成名的书法家,并且形成了流派与家学。

2、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时期。比汉朝更多,更广泛。

3、隋唐时期的书法理论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名家众多,书学理论甚好。

4、宋元时期的书法理论

宋元时期的书法风格以尚意和复古为主要核心,其代表人物为苏黄米蔡等。

5、明清时期的书法理论

明时期的书论继承了前朝书论比较多,没有太多的开拓。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性。

二、艺术成果

1、撰写了各类书法释文和指导性文章千余篇;为国内、外书画家撰写书评560余篇。

2、参加了2011年第一届《高原.高原一一中国西部美术展》评选活动。

3、参加了《首届全国廉政书画大赛暨全国廉政书画百杰评选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4、参加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一一西安传心文化艺术传播活动。

  上一篇:秦汉瓦当拓本集
  下一篇:论书法源流绝句百首  
书画  

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落户汉中洋县

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记者杨浩澜 …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