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垂询/商务合作
地方频道:
现在位置:首页 > 三农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同心奔小康 一颗枣6元钱,大荔为什么能?

发布日期:2021-06-04 | 来源:陕西日报 
核心提示:5月26日,在渭南市大荔县,满载着冬枣的物流车队一路疾驰,将“甜蜜果”送往全国各地。


一颗枣6元钱,大荔为什么能?


067488dbe79b9e5c6af4449f46ce71b0.jpeg

五月二十六日,顾客在咨询冬枣价格。 本报记者 穆骋摄


本报记者 李妮 穆骋


5月26日,在渭南市大荔县,满载着冬枣的物流车队一路疾驰,将“甜蜜果”送往全国各地。


实际上,早在4月底就有客商慕名而来,在大荔的田间地头收购“早熟”的冬枣。“这么早熟的冬枣在全国是独一份,一斤能卖到200元左右,平均下来一颗就是6元。”范家镇雷北村村民老张喜不自禁,“我们的冬枣不仅成熟得早,而且品质好,深受南方顾客的喜爱,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客商把枣全部收走。”


一颗枣卖到6元钱,走出了农产品精品化发展的路子。大荔是如何做到的?


对技术突破的孜孜追求


大荔县东滨黄河,南临渭河,地处关中广阔的冲积平原上,昼夜温差大。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为冬枣成长提供了沃土,早在两千多年前,大荔就有了枣的栽植历史。


冬枣之名,则来自其成熟时节在冬季。如今,得益于农业专家和大荔枣农在技术上的孜孜追求,冬枣已然变成了“夏枣”。


“冬枣管理需要过硬的技术,对资金、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大荔县红枣研究院院长周爱英介绍。为了使冬枣提前上市,就必须使其成熟期提前,枣树需提早发芽、开花。但花期很容易遇到低温寡照情况,直接影响开花坐果。


面对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大荔县政府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深度合作,聘请多名专家学者,组建了多支专家团队,共同破解发展中的问题。


“针对低温寡照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多次研究,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周爱英说,“我们采用补光灯,采取地膜覆盖,施用有机菌肥等多种措施提高地温,达到土壤温度与棚内室温协调统一的效果。”


不仅如此,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大荔县在设施冬枣棚体提升、光温调控、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等环节都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冬枣设施棚体由最初的防雨棚发展到现在的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棚体,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荔冬枣设施栽培模式。


“我们还参与制定了冬枣的国家标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分析和应用,基本实现农业智能监控、标准化种植管理和农产品溯源分析。”大荔县委书记刘莉说,“正是得益于这些科技支撑,我们的‘冬枣’变‘夏枣’,超长的货架期和错峰销售期,保证了冬枣市场价格坚挺、供不应求。”


目前,大荔县冬枣栽植面积已达42万亩,其中设施大棚40万亩,总产量50万吨,产值突破60亿元,占到全国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


用品质闯出品牌之路


5月26日下午,走进大荔新禧冬枣专业合作社,一台智能冬枣分拣设备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这台投资180万元引进的分拣生产线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能够实现全程自动化和电脑光电智能分拣,一小时最多可以分拣4吨冬枣,解放了人力不说,还能促进冬枣品质的标准化升级。”该合作社理事长张全喜说,通过分拣线,每一颗冬枣会按照品相、大小、级别、重量等智能化测定,并按照分类通过不同的通道输送出来。到了销售旺季,通过分拣线分拣后,每天有5万多斤标准化的冬枣发往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成都等地。


自2016年合作社成立以来,张全喜带动羌白镇东羌白村和附近多个村共365户社员走上了靠“甜蜜事业”奔小康的路。“我们会给周边枣农邀请专家、传授技术,帮助枣农拓宽销路,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指导、统一采摘销售,实施标准化管理来做大做强冬枣产业,增加农户收入。”张全喜说。目前,合作社冬枣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并带动周边村民发展2万多亩。


张全喜的合作社和全国几家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了产地直销合同,同时还与国内几家大的线上运营商签订了供货合同。“新禧”品牌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


“新禧”品牌的打造是大荔冬枣品牌扬名全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荔冬枣的品牌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连续6年跻身“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20强”,品牌价值48.68亿元。


良好的口碑,带来的是广阔的销售市场,大荔县成立冬枣相关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直营窗口遍布“北上广深”等40个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10余个海外市场。


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


昔日万亩盐碱地,如今冬枣致富田。经过20多年的艰难探索,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如今已是中国冬枣第一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站在小坡村高处眺望,万亩大棚铺向天际,颇为壮观。谁能想到,这里20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滩地,村民们穷得叮当响。


小坡村临近黄河,村里塬上的5000亩耕地处于洛河灌区末端,因渠道年久失修难保灌溉,农作物产量不高,塬下的黄河滩则是大片盐碱地,光长草不打粮。


勤劳质朴的大荔群众努力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对土地进行了综合性改良,用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热情对待每一颗冬枣。


“我们当时想通过引水灌溉冲盐的方式,把盐碱地改造成庄稼田,同时种植相对耐盐碱的枣树。”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回忆。大荔县不缺水,但小坡村缺引水的灌溉渠。最开始,村民们从3公里外拉水,一桶水浇灌一株苗。经过多年的改造和试验,荒滩盐碱地上的枣树成活了。随着村里引洛下滩渠道工程建设完成,在洛河水的冲洗和浇灌下,大片荒滩盐碱地得到改良,种植的雪枣、梨枣等成活率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村民们又把雪枣、梨枣等嫁接成收益更高的冬枣。为了防止收枣季节受最致命的阴雨影响,村里的干部群众摸索出了大棚防雨保温冬枣种植技术。


大荔枣农不怕吃苦,在大棚内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没有丝毫懈怠,依旧用心劳作;大荔枣农更有创新精神,栽植冬枣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就一点点摸索,不怕失败、敢于尝试。如今,荒滩地上不仅种活了冬枣,而且因土壤含沙量高、松软透气,结出的冬枣色泽喜人、脆甜爽口。


小坡村的发展史正是一部大荔枣农的奋斗史。正是大荔枣农的奋斗精神,让黄河岸边枣花飘香。


三秦新风貌


瀛湖枇杷熟了


2fabb82ef550d3e1334f53feb6830447.jpeg

村民的枇杷园就在瀛湖边上,环境得天独厚。

b2c0756291ce64da3effd4bc43e2beb1.jpeg

五月十八日,陈丽在采摘枇杷。


本报记者 赵晨文/图


5月18日,地处安康瀛湖风景区的清泉村,到处弥漫着甜甜的果香,成熟的枇杷犹如一盏盏金灿灿的小灯笼闪耀在绿叶中,格外喜人。


“快来尝尝我家的枇杷吧。”村民陈丽一边采摘枇杷,一边对记者说。不远处,陈丽的丈夫艾家宏正和快递员金钰一起,将包装好的枇杷放到车上,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瀛湖枇杷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优势明显、果品品质独特。该地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以及高纬度、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造就了瀛湖枇杷的独特品质。


住新居 奔小康


——安康市汉滨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通讯员 张杰


“我很荣幸作为本次搬迁群众代表发言,我叫余延福,家住金仓小区17号楼,是一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今天,在这里,我要谈谈搬迁后个人生活发生的变化和感受。”


5月20日,安康市汉滨区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办公室组织的“学党史、感党恩、话搬迁、办实事”主题活动暨不动产权证书发放仪式在大河镇中心安置区金仓小区举办。社区搬迁群众怀着喜悦的心情聚在一起,热闹异常。活动开始后,金仓小区搬迁群众“自强标兵”代表余延福动情地讲述着。


“以前我家住在农村土坯房,交通、用水、用电、医疗,尤其是小孩子上学接送非常不方便。本来家庭劳动力就少,每天早晨为了送孩子上学,我还必须起早,下午还要到学校去接孩子回家,我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接送孩子的路上了。”余延福说,自从2018年他家搬到集镇中心安置小区以后,60多平方米的房子整洁明亮,自己每天再也不用为接送孩子发愁了。尤其是为了解除群众搬迁后住在小区没有事干、挣钱门路少等后顾之忧,政府还在小区周边建设了园区,在小区内建起了工厂,为搬迁群众搭建起就业平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了梦想。


“今天拿到了房屋不动产权证书,我感到很幸福,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以后我不等不靠,不做懒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余延福用自己切身的感受鼓励在场的群众。


只要勤劳肯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这几年,在自己的努力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余延福通过发展养殖黑猪产业,不仅脱了贫还成了当地的产业大户。目前,余延福养了70多头黑猪,去年收入超20万元。今年底,预计黑猪数量能达100头,年收入30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群众住房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目前,我们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组织活动,目的就是进一步增强群众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全面推进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真正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感恩好生活。”汉滨区搬迁办主任徐兴平如是说。


汉滨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全区累计搬迁群众6.12万户21.77万人,共建设安置点204个,集中安置率89%,城镇安置率66.3%,提升全区城镇化率6.5个百分点。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汉滨区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决策和部署,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工程,紧盯“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坚持“系统谋划、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工作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全区累计建设集中安置点170个,集中安置群众20157户68201人,分散安置群众3652户13393人。汉滨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极大改善了贫困山区群众居住、生产、生活环境,形成了“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旨在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徐兴平说,为扎实做好移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汉滨区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的就业增收等问题,在实现搬迁社区新工厂全覆盖的基础上,实施“党支部+产业就业”模式,发展绿色产业、循环农业,一批以茶叶、蚕桑、核桃、蔬菜等为主的农业园区在社区附近建设起来。同时,对劳动能力较弱的搬迁户,设置公益性岗位,帮他们联系在社区、工厂、集镇周边从事餐饮、保洁等工作,确保他们有收入来源。另外,规模300户以上的安置社区,建了便民商超、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卫生院、学校等,让搬迁群众切实享受到便捷周全的服务,确保他们住得安心、过得放心、生活得舒心。


乾县保持帮扶政策稳定促乡村振兴


(记者 刘坤)乾县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要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扎实开展“回头看”,迅速补齐短板弱项。乾县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测、县级部门深入排查、“四支队伍”逐户走访等方式,扎实开展脱贫人口家庭收入及安全饮水“回头看”工作,全方位全覆盖排查问题。一旦发现风险隐患,牵头部门与镇村及时沟通协调,联动发力,制定针对性措施,压实整改责任,迅速补齐短板弱项,提升脱贫成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扎实开展“大排查”,接续推进政策落地。乾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要求“四支队伍”及所有帮扶责任人对脱贫人口今年以来享受帮扶政策开展一次全面排查,确保工作不留空当、政策不留空白。同时,乾县加大对小额信贷、危房改造等最新政策的宣传力度,真正做到帮扶政策家喻户晓、应享尽享。


扎实开展“常态监测”,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乾县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畅通农户申报、干部入户排查、部门数据对比、数据平台监测等监测渠道,严格执行月综合研判制度,重点对因大病、重残及突发意外事故刚性支出较大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群众全程跟踪监测,并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消除。


扎实开展“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乾县扎实做好机制、政策、队伍衔接,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组织领导、社会帮扶、考核体系等好的体制机制全面拓展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发挥县委书记乡村振兴“总指挥”作用,推行“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机制。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职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挖掘本土产业大户、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返乡退役军人等人才,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三农”队伍,实现通过人才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白鹿原的樱桃红了


记者 董剑南


眼下,正是樱桃红透的时节,也是白鹿原一年最“红火”的时节。络绎不绝的游客漫步在采摘园里,伸手拉下缀满或鲜红或紫红色樱桃的树枝,摘下一颗汁多肉厚的“灞桥樱桃”放入口中,享受着观光采摘带来的乐趣。


今年,西安市灞桥区3.5万亩樱桃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3.2万吨。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让美早、红灯、布鲁克斯等30余种樱桃在这里“安家”。而樱桃采摘文化旅游节的开幕,也标志着樱桃采摘品尝进入了“黄金时间”。


在灞桥区,游客们可以通过“码上游”灞桥小程序,体验“旅游+智慧交通”便捷服务,游览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吃农家饭、住民宿,畅游美丽乡村,解锁众多观光采摘的“新玩法”。


自2004年起,灞桥区依托樱桃产业资源优势,举办白鹿原樱桃采摘文化旅游节,进行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推出樱桃品牌集市、樱桃采摘直通车、白鹿原美丽乡村徒步大会等特色活动,以樱桃为“媒”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通过引进推广新品种、组织种植户外出观摩学习、提供技术培训、成立果业合作社等,樱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提升,成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灞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小龙说,近年来,灞桥区樱桃产业的提档升级让越来越多种植户搭上了“致富快车”,“同时,我们还通过与物流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让‘灞桥樱桃’既‘种得好’又‘卖得俏’。”


在灞桥区狄寨街道杨沟村成蹊家庭农场内,一颗颗刚采摘下来的新鲜樱桃,经过农药残留检测后,被装进精美的礼品盒内。这些樱桃将“搭乘”冷链运输车,去北京、广州等地满足消费者的味蕾。


“最近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都是预订樱桃的。”农场主陈传根笑逐颜开,他告诉记者,等到园里的樱桃全部成熟,一天能卖700多盒,销路根本不用愁。


陈传根种了30亩樱桃,因为樱桃颗粒饱满、汁多味甜,他的樱桃品牌早已“名声在外”,经常是还没采摘下来就被预订一空,今年预计收入超过50万元。


“其实早年种植时也交了不少‘学费’,后来区上组织我们去山东等地观摩学习,还请了农业专家手把手为我指导种植技术,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才让我从‘野路子’变成了‘土专家’。”说话间,陈传根的电话铃音又响了起来。


如今,陈传根已经成了一名高级职业农民,他的家庭农场也发展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每年都会有50多名农户来到这里,学习樱桃种植技术,成长为技术人才。“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的不容易。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带动更多农户种植樱桃增收致富,把‘灞桥樱桃’品牌越擦越亮。”陈传根说。



陕西东岭物业获“2021中国红色物业优秀企业”荣誉称号

2021年4月22日,由中指研究院、中国房地产TOP10 …

陕西环保集团资产总额突破100亿元

12月20日,记者从陕西环保集团获悉:日前该 …

逐梦世界一流——陕煤集团“十三五”发展回眸

“十三五”期间,陕煤集团按照“以煤为基、 …

地方站:


 Tel: E-mail: QQ: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 Power By